English

要严肃对待国外同行的步步进逼

1998-07-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们跟国外大传媒集团在同一市场的角逐将只是时间、地点和方式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出版家李祖泽发出警世之言

本报讯 在不久前举办的广西出版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李祖泽先生,谈到中国出版如何与世界出版业接轨的问题时,提醒同行们要严肃对待国外出版商的步步进逼。

李祖泽认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时候,在不久的将来,面对的竞争对手将会是这样一些超级大传媒集团。在这场激烈的龙争虎斗中,我们将跟世界出版集团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只是时间、地点和方式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据说,前两年曾有一著名国际传媒集团欲投资内地的科技出版业,咱们的人没有放手。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用政策上的理由或行政手段,顶住不放,但是将来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经济实体之间的收购吞并活动,有自己的所谓“游戏规则”,行政手段的影响力势必越来越弱,实力的竞争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有五百多家出版社,尽管有深厚的文化资源,有优质的人才资源,有良好的政策和营运能力,然而都是分散经营的,即使是最有实力的出版社,相形之下,无异“小巫见大巫”,绝对不是跨国传媒集团的对手。最近有一家著名的跨国集团亚洲总部的负责人谈到中国的出版业状况,讲了两点意见:一是中国出版市场很大,潜在力也很强,很有吸引力;二是中国出版社对开放的形势好像没有准备。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迎接将来必然出现的竞争局面,考虑自己的实力,重组自己的架构,这恐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李祖泽指出,我们中国的出版社,哪怕是最大的,营业额都不足一亿美元,根据近期看到的美国十大出版集团1997年的营业额,就知道在实力上有多大的距离。最大出版集团International Thomson(汤逊国际),营业额33.35亿美元;第二是Time-Warner(时代华纳),30亿美元;即使是排第十位的Houghton Mifflin(霍顿米弗林),也有6.7亿美元。

因此,在规模上,将我们的出版社进行架构调整或重组,其中一些要结成集团,这是当务之急。也就是说,中国出版与世界出版竞争,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规模性的问题。

李祖泽先生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专业性的问题。所谓专业性,其比较完整、比较全面的概念,应该是在人力资源、出版管理、产品质量及市场营运上,都达到一个专业水平。而这几方面最重要的,应该是产品质量。何谓专业性,说白了,就是现代的、科学的、不可替代的。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辞典》,大家公认是专业的工具书,因为无论从所掌握的字库数量,到质量,以及其市场的广泛影响,没有哪一本辞典可以取代它。再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没有哪一本同类型杂志能有这么高的质量,能有这么丰富的知识资源和市场影响,能做到这样家喻户晓。又如《读者文摘》,有19种文字语言,出版48种版本,每一期可以在全世界发行2800万份,大约有一亿以上的读者,目前的确没有哪一份杂志可以代替它。还可以举一个出版社的例子,英国的DK(DorlingKindersleyLtd.),向以出版生活实用图书知名,其无可取代的专业地位,也是举世公认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每一个出版社都有专业分工,都有编制规范,从国家实际来讲,这是需要的,但我们认为行政上的分工,不能代替其真正的专业地位。无可否认,我们内地已出现相当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出版社,出现相当一批具有世界视野和专业水准的出版家,同时也无可否认,我们有一些出版社的领导,跟当今世界的现代出版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距离,仍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仍须作很大的努力,才能跟上高科技时代的前进步伐。

因此,我们立下雄心要走向世界,要跻身世界出版之林,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可以强调地说,非走向专业化不可,这是必由之路。

注重原创性,是李祖泽谈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出版物之所以有其生命力,原创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作为出版社,便有这样一个使命,那就是不仅将人类的知识作历史的记录,而且还将人类掌握的知识通过出版的专业方式,进行必不可少的再创造。

中文图书所提供的知识,大部源自无比丰厚的中华文化资源。如果将中华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基因的话,我们内地的中华文化无疑是最强的、最深厚的;台湾地区便显得先天不足,所谓先天不足,正是文化资源的不足,因而以购买外国书的版权为尚,造成其流行图书大部分是“拿来文化”这样一个文化现象。譬如近年来世界上面临企业改造的问题,大家都在重新探讨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于是,大量美国这类书的中译本便在台湾大行其道。“拿来文化”作为文化交流当然是需要的,但若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看,便欠缺其生命力。事情再明显不过,买了一本书的版权,你就只能出中文译本,虽然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效益,但对整个中华文化所增添的文化积累终究十分有限。所以说,原创性是出版社生命力体现,作为文化积累,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第一要素。

李先生动情地说,前些年,在内地往往会看到若干“文抄公”,你抄我也抄,简直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糟蹋,对物质资源的一种浪费。最近情况好一些了,但是“即食面出版”、“跟风出版”仍然存在,试问爱搞“跟风出版”的这些出版社,将如何“走向世界”?拿什么东西来跟世界级的出版社交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